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宣传

科技部党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时间:2018-10-26浏览:317设置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科学技术部党组

2018年10月16日10:02    来源:《求是》

原标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砥砺前行、蓬勃发展,在攻坚克难中铸就伟业,在勇攀高峰中追求卓越,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道路。

一、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入到全面支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科技实力从跟踪追赶为主,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体制机制改革从释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进入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功能布局、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迈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在世界创新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7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13%,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403.4万人年,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科技投入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科技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更加突出。高水平创新源头供给不断涌现,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风电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能力居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万家,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顶梁柱”。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科技扶贫带动精准脱贫,为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一批创新药物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建立了完整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加大,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科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科技型创新创业发展壮大,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40年来,从建设技术市场、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到构建全链条的创业孵化体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异军突起。2017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4万亿元,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量”“质”齐增。各类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形成接递有序的创业孵化链条。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4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健全创新治理体系三个维度,从改革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动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到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点突破,全面发力,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动真碰硬,勇闯“深水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切实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建立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创新治理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更加优化。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涌现,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从中关村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伊始,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田”,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8个高新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更加完善,有效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9个创新型省份和78个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东中西部跨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有效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主动布局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努力构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与158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10多个主要经济体建立创新对话机制,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的创新理念正在加快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我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我国科技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新时代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瞄准全球创新大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国情实际,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路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在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凭借强大的制度优势、有效的宏观统筹、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体系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自信,不断开拓创新空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40年来,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部署推动了一系列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法宝,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

  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策。世界经验和我国实践都深刻表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命运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下好科技“先手棋”既是顺应全球竞争博弈大势的要求,也是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唯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有效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把创新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是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全方位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全社会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紧紧抓住“三个面向”的科技创新战略着力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面向经济主战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这“三个面向”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系统布局和任务重点,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能力的重要指针。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这是40年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统筹中央和地方、军口和民口、国际和国内的各类创新资源,以战略规划引领前沿方向,以重大项目汇聚创新要素,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法律政策文化的良好创新生态。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国内培养人才与引进国外智力相结合,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尊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各个环节的创新活动规律,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科研评价导向,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厚植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土壤。

三、矢志不移自主创新,谱写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篇章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信息、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重塑全球竞争版图。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技术短板突出;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偏少,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健全;科技界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氛围还有待完善。

  党的十九大对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空间。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统筹部署,找准产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创新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构建面向2035年的科技攻关系统布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民生导向,加强针对性、差异化、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供给,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提升在国际创新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责编:任一林、谢磊)

(原文网址: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16/c40531-30344239.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