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研究院

【福建日报】如何奏好科技与经济“交响乐”?

时间:2021-05-21浏览:110设置

如何奏好科技与经济“交响乐”?


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企业搞研发,缺乏足够科技力量;大学、科研院所搞研发,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业界将这种普遍现象称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近年来,我省崛起了一批具有实体化、资本化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为传统高校和科研院所跳过市场化门槛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业内人士认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评估命名的五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达156家。以持续壮大中新型研发平台为先导,我省研发产业化前景已日渐清晰。

新型研发机构究竟带来怎样的变量?它们与地方产业擦出怎样的火花?


既有研发的职能 也有市场的职能

【案例①】

去年,晋江某公司出口海外的皮鞋出现大量暗斑,并由此遭受巨大损失。然而,多方检测未能查明暗斑原因。中国皮革制鞋和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接到该公司求助后,联合全国制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分析并模拟皮鞋的运输环境,很快找到原因——干燥剂中的含Ca物质与鞋材发生了反应。后续调研发现,该问题在制鞋业普遍存在。仅3000元的服务费用,解决了制鞋行业的一大痛点。

我省通过院地、校地合作方式,引进中科院、机械总院、皮革制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清华大学、哈工大、华中科大等高校在省内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产学研用同频共振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作为我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皮革制鞋和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是晋江市以搭建第三方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带动当地传统产业升级的有效尝试。

它由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当地鞋业上下游7家优势民企共同出资组建,采用国有资本控股的“研究院+公司”混合所有制模式。去年,为52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

研究院院长王文琪分析说,技术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难题。在产业技术创新链中,知识创造与获取阶段、规模产业化阶段间还有一个技术育成与孵化阶段,被称为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破解这一堵点,需要有个中间角色,而新型研发机构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晋江院既是研究院,又是公司;既有研发的职能,也有市场的职能。我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内外市场‘情报’,洞察消费者需求,帮助企业紧跟市场。”他说。

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晋江院工作成效主要不是体现在论文和奖项上,而是在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服务上。

王文琪举例说,柔性导电材料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于是,研究院联合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相关技术,晋江源泰皮革有限公司提供原材料、部分助剂及必要的中试条件,三方正联合研发一种高应变耐受性的柔性导电皮革,并将其作为柔性应变传感器集成在鞋子中,用来制备具有运动监测功能的智能运动鞋。目前,已完成石墨烯导电皮革的研发。


产业布局往哪个领域走 科研就往哪儿发力

【案例②】

两年前,福建省三明正元化工有限公司委托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开发二氧化硅改性修饰项目。如今,已解决了实际使用中白炭黑与橡胶难以有效相容、分散不均易团聚等问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新增产值上亿元。

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院长陈登龙教授,已驻扎泉州泉港区8年多。

2013年3月,正值泉港区推进“二次创业”、争当石化强省排头兵之时,福建师范大学和泉港区政府共建的研究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落户在该区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这也是落户泉州的首个新型研发机构。

泉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由于缺乏强大的科研院所,源头创新一直是泉州自主创新的短板。为此,泉州着力引进、培育“大院大所大平台”,聚集、催生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借助它们为中小企业打开技术创新的通道,实现实体经济与高端创新资源的互动连接,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石化研究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初创时,学校委派了两个人来泉港,我是全职,还有一位是兼职,研究院场所由当地政府免费提供。”陈登龙说。

我省以市场化的理念推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不定机构级别、财政保障、人员编制、职称职数,新型研发机构“轻装上阵”,真正走向社会和市场。

以石化研究院为例。它是事业单位,但人、财、物独立,自收自支,没有财政拨款,运行经费来自市场,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实施科研项目攻关,承担政府竞争性项目、企业委托项目。

在用人机制上,石化研究院突破编制限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顾问聘任、选派挂职、兼职引进等方式引进产业应用型科技人才。

陈登龙认为,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更灵活,运营管理企业化、项目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合理化,“产业布局往哪个领域走,科研就往哪儿发力”。

作为“校—地—企”产学研合作的新载体,石化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生产沉淀法二氧化硅的正元化工,就在与石化研究院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

目前,石化研究院已与42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并在9家企业挂牌研究院专家工作站。陈登龙认为,这样能有效加强研究院与企业的互动,实现设备、人才等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快速转换

【案例③】

去年,企业类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厦门宝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冠快检产品取得优异的表现,短短时间内获得多个国家的注册证和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去年12月,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高达24亿元。

我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化发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单位都能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主体。

数据显示,目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事业类和民办非企业类分别有10家和4家,而企业类多达142家,涌现出宁德时代、中铝东南材料院(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数字福建云计算运营有限公司、宝太生物等一批研发特征明显的明星企业。

宝太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国锋认为,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是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在打造创新联合体方面具备多方面优势。传统的科研单位具有研发能力,但做出来的产品往往只是雏形,要以企业为主导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而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直接面向市场,有效抓取市场需求,更快实现技术落地应用及产业化。

宝太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POCT(即时检测)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初,公司仅有250多位员工、2条生产线,在体外诊断行业并不引人注目;如今,员工已超9000人,80多条生产线同时开工赶订单。

为何能快速逆袭?张国锋表示,这得益于公司的积淀和快速转产。

据其介绍,宝太生物建立了一条从小试、中试、大试到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公司基于这样的基础,瞄准市场需求,组织研发和工艺优化两个团队,对原有技术和同类型产品加以改进,并迅速建设生产线,才有了其新冠快检产品的爆款。

同时,宝太生物还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助高校、院所创新人才及创新平台体系,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新产品走向市场。未来三年,公司还将投入研发费用18亿元,搭建研发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启动全球范围的研发与技术合作。

张国锋认为,建立全方位的开放合作机制,包括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合作、与高校、研究院所的研发合作等,可以让企业及时贴近世界前沿、把握未来市场。

如今,越来越多像宝太生物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实验室里的项目有效推向市场,打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孵化、市场销售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

事实证明,这些研发机构能较好地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促进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


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扶上马还送一程

【案例④】

2012年,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康心汕回到福州,牵头组建福建海西新药创制有限公司。新药研发风险高、周期长,不仅需强大研发实力,还需巨大资金投入。公司成立之初,福建省和福州市两级政府注入资本金3000万元,省级相关部门提供项目资金支持4150万元,帮助解决了海西新药起步资金难题。

海西新药是我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公司坚持“创新药+仿制药”双轮驱动,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其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C019199已进入临床试验,有望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特效药;还有3个仿制药已获批开始销售。目前,公司估值超过10亿元,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超1.5亿元。

康心汕表示,福建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前期,政府引导国有创投公司加入,引导资金投入;后来,又有多家风投机构加入,当初的国有投资机构的股东成了小股东。

省科技厅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陈聪文认为,扶持新型研发机构,既要着力解决其建设初期可能面临的人、财、物短缺的问题,又要注重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2016年下半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用地优先、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免税、政府采购、人才引进奖励等十条措施,之后又出台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持续推进政策升级,多渠道、多元化支持其创新发展。

此外,省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突出“重在激励奖励、不求财务回报”的政策导向,采取非财政资金购买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经费后补助、风险投资后补助、评估命名一次性奖励补助等多种后补助方式,重点支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研发创新。

在政策的引领和带动下,新型研发机构更加注重源头创新,更加舍得研发投入。据统计,2020年新评估命名的5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近三年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9%。

采访中,不少新型研发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我省持续推进政策升级,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政府帮研发项目兜底埋单,将新型研发机构扶上马又送一程,给了自身更大的创新动力和信心。



(福建日报2021年5月21日第4版 http://xcb.fjnu.edu.cn/43/64/c1353a279396/page.htm)


返回原图
/